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南京17日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论坛”。据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国49.7%的GDP,成为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新华网报道,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01年至2005年民营企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年增28%,5年共增长246%;税收年增20%以上,5年共增长6.3倍;民营企业创造了非农产业80%的新增就业岗位;提供了全国1/5税收;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在会上介绍,截至2006年6月,全国个体工商户有2505万户,私营企业已达464万户,两类企业的从业人员达1.12亿,占当年城镇就业人口的41%;注册资本已达7.4万亿元,占中央国有资产的70%,相当于地方国有资产的总和。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五省市的私营企业数居全国前五位。
在江苏南京举行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政协、国家发改委、全国工商联等方面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趋势展开广泛讨论。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国承诺WTO的保护期即将期满,民营经济正站在新发展时期的门槛上。“从整体上看,中国民营经济实力仍然稚弱,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弱。”吴敬琏说。他指出,民营经济目前正面临四方面的挑战:
首先,由于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粗放增长的老路难于继续;其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今后工资成本呈上升趋势,企业今后要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等方式来提高竞争力;第三,WTO过渡期的结束,将使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本土企业将面临外资企业更加激烈的竞争;第四,对过去与粗放增长和出口导向相配套的政策调整,将使企业经营条件有所收紧。
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看来,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中仍然有很多不和谐因素,概括起来是三个环境的问题:准入环境、融资环境和行政环境。
他说,在准入环境方面,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市场准入做了不少原则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潜规则和隐性壁垒。比如,某些资源性的行业设定准入门槛很高,民营企业受到各种限制,很难进入。尤其是对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参与得很少。
在融资环境方面,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但是针对他们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很有限,还没有建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另外,民营企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很弱,在总市值中的比重也很低。
在行政环境方面,在某些行业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行政透明度低、行政效率不高、行政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不少地区民营企业处于商业信息缺失的劣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