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华西村实践考察的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2006/11/08 22:25:53

 

 

赴华西村实践考察的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

 

为了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06方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会议具体要求,经请示学院领导批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组织部分教师一行7人于国庆期间赴华西村进行了一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考察活动。

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华西村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我们于10月2日到达华西村。在华西村,我们考察了华西村民家庭居住情况、收入情况、就业情况、开展义务教育情况、社会保障、党组织建设等,参观了华西金塔、龙凤广场、中心广场、百米喷泉、华西大会堂、龙西湖别墅群、“天下第一钟”等等,聆听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报告,观赏了华西村文工团表演的文艺节目,还采访了华西附近的村民。考察期间,我们拍摄了一些比较翔实的照片,既可以作为资料保存,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料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

在华西考察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华西的富裕。一进入华西村,就看见一幢幢气派的别墅,一辆辆豪华的轿车,干净整洁的村容,温馨和谐的环境。走进村民的别墅,装修的精致大气,可以用奢华来形容。人们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微笑。华西村每户家庭都拥有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每户1-3辆汽车,存款100万-1000万元。华西目前最主要的产业是工业。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共筹资2.9亿元。进入新世纪后,他根据“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思路,在20002001年间,先后投资8亿元,做强华西的纺织、冶金和三产。2002年,总投资12亿元的化纤、炼钢项目同时启动……华西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现在,华西村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华西集团拥有固定资产62.77多亿元,成为拥有八家公司、1000多个产品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在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中名列第100位。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2004年,全村共实现国税开票销售260.31亿元,2005年突破300亿元。

第二,华西的宣传。华西的宣传很到位。华西金塔是华西的标志性建筑,金塔之名得于塔顶的金色葫芦,据介绍,镀层共耗去3.8公斤黄金。华西还建有耗资亿元的万米长城、耗资1500万元的农艺园、耗资3400万的世界钟王等等。龙凤广场悬挂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巨幅标语;在华西金塔旁边,立着一块醒目的宣传牌:“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寥寥数语,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这是老书记吴仁宝警示自己、教育村民的名言,也是村党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华西还有自己的文工团,荟萃了全国各地招聘来的精英演员,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

第三,华西的文化。华西人不仅物质富裕,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华西村有一个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负责全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村民头脑。还针对农村工作的特点,结合华西的实际,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这六爱教育已成为华西人的精神支柱,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从表面上看,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不产生经济效益,实际上公司所产生的效果是无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全村的人整体素质提高了,社会安定团结,村风民风变好,凝聚力增强,人们过着祥和幸福的生活,大家齐心协力搞生产,这就是华西村的无形资产。这是华西村独特的产物。“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华西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以德依法治村,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华西村是在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教育农民,并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陈出新。在华西村随处可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雕塑和宣传牌,让华西村民随时随地接受文明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第四,华西的党组织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是华西村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他们取信于民,服务于民的思想体现。华西村坚持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华西村人与人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和谐相处,达到了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还使个别懒散、甚至违法的人“浪子回头”。原朱蒋巷村村民杨某,一度游手好闲,经常打架闹事,是公安局、派出所的“常客”,几次被拘留,还被判过刑。并入大华西后,在吴仁宝的循循诱导和关心教育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杨某经常说:“我以前在家,什么话都不要听,什么事都不想干。加入华西后,我变了个人,看到什么都好,什么干部都看得惯,什么事都想做。是老书记教育了我,是华西村的环境感染了我。”2004年,他完成了100多万元的业务,成为业务骨干,并向村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以老书记吴仁宝为“班长”的华西村党委,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他们理解“执政能力”,就是共产党员要有发展经济的能力、有带动老百姓共同富裕的能力。华西的党员干部已经牢固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信念。如今,华西已拥有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导队伍和觉悟高的群众队伍。当初9人的党支部,也已壮大到如今的1194名党员的村党委。

第五,华西的制度建设。吴仁宝十分重视制度创新,他从华西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他按照“以人为本、制度管人、人管制度”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等制度。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他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他说,华西村不搞“大锅饭”,也不搞“独吃饭”。适当拉开档次,又不脱档。做到“国家一头,依法交足;集体一头,积累留足;农民一头,保证富足。”吴仁宝认为,农民办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只能靠自我积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绝不能依赖国家的贷款,更不能搞高利息集资,债台高筑,靠“输血”过日子。在用人机制上,吴仁宝提出了独特的人才标准——“三正三平三守”,即“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守法、守约、守信誉”。他提出了“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用人少疑,疑人少用;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基本没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量才录用,育才待用。”这些朴实无华而又琅琅上口的语言折射出了吴仁宝哲人的智慧。如今,华西村党委班子中,有研究生,也有留学生。大专文化以上的党委成员有17人。在32名书记中,有19个姓,既有本村的,也有外来的,还有从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中提拔的。吴仁宝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和举措,使华西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第六,华西的今昔对比。华西村曾经很穷。“高的像斗笠帽,低的像浴锅塘。半月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这是1961年刚刚组建的华西村的真实写照。村民们至今仍记得当年吴仁宝“三顾茅庐”都请不来一个木匠的辛酸往事。“穷够了!穷透了!33岁的吴仁宝由此开始了对华西村前途的思考,制定了《华西大队学大寨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图》,率领华西人走上了奋斗之路。“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番吴仁宝常说的话,实在是切肤之痛后的肺腑之言。苦干8年改造土地、兴修水利,提前实现15年规划;从小磨房、小五金厂起家,实现工业化……40多年过去,华西村换了人间。华西村的发展是中国众多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现在的华西村引进人才要求和条件更高,他们要的是能将华西村带上更高台阶的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第七,华西人的幸福观。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可是,富裕不等于幸福。吴仁宝这位农民思想家深知这一点:“啥叫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怎么理解?有三句话: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华西人的幸福写在脸上。走在华西村,鸟语花香,别墅泳池,高档轿车,万米长廊,无不显示着新农村的风貌;更让人温暖的,是这里人与人的和谐。在华西村,许多人家的门是敞开的,路人可以看到客厅的布置和主人的身影。华西人的幸福写在舞台上。去过华西村的人都被邀请看一场演出:《华西人》、《要看稀奇到华西》、由吴仁宝亲自编写的《十富赞歌》、《十穷诫词》、《华西村村歌》……华西人在舞台上演绎了自己的精神。华西人的幸福还写在心里。一进华西村,就能看见树立在村口的巨幅“华西规划图”:1992年华西村航拍图、大华西现状图到大华西远景规划图,华西村的过去与未来一目了然。华西人都有一种主人翁的荣誉感,张口“我们华西村”、闭口“我们老书记”。

第八,华西人的工作观。很多人都不理解,说你们华西村那么有钱,还使劲工作为啥呀?华西人说,我们知道我们厂里、村里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觉得工作起来带劲。有次大年初一放假,有的人还是忍不住跑到厂里去看看。不过,和我们老书记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我们还是不如他。为了鼓励华西村民勤劳致富,吴仁宝亲自编写了“村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华西村还开展了“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等教育,使华西村人清醒认识到,华西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源头在于党的领导好,党的方针政策好。也使华西人明白“思源”是为了更好地“思进”,全村上下始终保持勤于开拓、勇于创新、不甘守旧、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第九,华西人的实事求是观。都说三农问题难办,农村干部难当。可华西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华西有何秘诀?吴仁宝的一句话,令人醍醐灌顶:“我不过是实事求是罢了。”是的,人们要找的答案,就在这四个字中。表面上看,想摸透吴仁宝的想法很难,他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人们“抓革命,促生产”时,他说“抓生产,促革命”;人家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华西村创办了五金加工厂;当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包田到户时,华西村决定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全村粮田,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当中央说“抓大放小”时,他说“抓大扶小”,甚至要“抓小放大”;当华西村和吴仁宝成了明星,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时,他偏偏要收参观者十元钱的讲解费,几年后,这个小小的接待站成了跻身全国20强的旅行社……但理清他的思路也不难,因为归根结底,他是将“实事求是”落到了实处。跟踪采访华西村36年的新华社资深记者袁养和一语道破玄机:“人们说他是不倒翁。他不倒,是因为他的重心在下边,两腿深扎在群众里,就如同希腊神话中大地的儿子,打仗无往而不胜。他不倒,是因为他一直处于运动状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探索不止。” “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是吴仁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独特理念。他认为,作为基层领导,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就要吃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吃不透,就会吃夹生饭。同时,要一手抓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各级组织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19984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华西时,对吴仁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的理念十分赞赏,连声说“好!好!好!”。四十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追求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华西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利益三者的完美统一。在执行上级精神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于有条件做的,就领先做;对于暂没有条件领先做的,就争取今后领先,使华西村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十,华西的共同富裕观。华西富了以后,不忘周边群众和全国人民。他们村采用独创的“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模式,分四次将周边16个兄弟村纳入“大华西”版图。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是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是富。”华西村那种心有祖国、有集体、有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境界,令人尊敬,值得学习。“十一五”期间,江苏江阴市华西村将投入2500万元,免费提供食宿、无偿培训国内5万名村支书,做到“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共同富”。华西村计划从2006年4月份正式启动,以全国各省、区、市为单位,每年邀请1万名村支书到华西村免费学习培训,其中省内村支书培训3天、省外村支书培训5天,5年内要与5万个村支部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吴仁宝说,“如果这些村支书真能做到在华西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那就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对全国富就是一个贡献。”在他们的“大会堂”里,我们看到这样一副对联:“政通人合还是领导班子强,村泰民安终归社会主义好。” 这是华西人思想的真实写照。

事实说明,人们对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的赞誉绝不是空穴来风、浪得虚名,它是先富带后富的好典型,是真正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华西人用他们的实践给“发展才是硬道理”作出了最好的注解。通过参观华西村,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透过华西村,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的走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进一步变成现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更加充满信心,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有理由相信,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我们深深感到,这次活动的实际意义和真正价值并不仅仅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所看到的已经深深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鼓舞了我们精神,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同时我们将把这些亲身体会带进课堂,用生动的事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为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微薄的力量。

 

 

20061020

 

文章录入:百草园    责任编辑:百草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
    一分钟!习近平最新谈斗争…
    习近平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
    我校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
    校党委举行主题教育集体研学…
    我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电大(教院)召开期末总结大…
    魏文芳参加机关一支部主题党…
    我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学校举行庆祝建党98周年暨党…

    主办:江南注册-江南(中国)党委宣传部  《南湖舫》频道承办:马克思主义学院

    电话:0719-8126126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北京中路38号湖北工业职院大学生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