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恶搞”劣化社会风气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肖春飞苑坚 王思海
“姚明”被抢注成卫生巾商标,“雷锋像”成避孕套包装,一个自称“国学辣妹”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声称要“勾引孔子”——这是最近三个典型的“恶搞”案例。
有人哈哈一笑,有人津津乐道,更多的人义愤填膺,而“恶搞”者又狂赚了一回“眼球”。
近年来,从电视、图书到网络、手机短信,所谓的“恶搞”、“无厘头”大行其道,甚至出现了“恶搞”红色经典的趋势。一些专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恶搞”、“无厘头”之风,导致权威被解构、庄严被嘲弄,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是一种巨大的消解,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历史观产生消极影响。有关部门在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恶搞”、“无厘头”之风蔓延的同时,更要反思此风产生、盛行的土壤,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文化舆论大环境。
将低俗当通俗炒无聊为时尚
2005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被一个叫胡戈的年轻人改头换面,弄出个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短片来,陈凯歌郁闷异常,胡戈却赢得大名鼎鼎,中国人也因此领略了“恶搞”二字。
其实“恶搞”早已在我们身边泛滥。电视剧、图书中,《天仙配》拍成了武打戏,孝子董永成了武林高手。“大话”、“水煮”、“麻辣”乃至现在“情蒸”四大名著的图书屡屡出现,诸如《三国痣》《嘻游记》《水煮三国》《王熙凤执掌红楼36招》等等,原著中的故事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红脸的关公,缘自好色害羞;孙悟空偷吃“伟哥”引发一系列尴尬;“桃园结义”三兄弟化身营销高手;贾宝玉竟成了“文革”中的造反派;甚至唐僧也卷入“三角恋”,观音和唐僧接吻拥抱……
“恶搞”几乎无处不在,就连伴随几代中国人成长的《格林童话》也未能幸免:今年7月份前后,海内外各大中文网站刮起了所谓“原版格林童话”的恶风,“集凶杀欺骗之大成的原版格林童话”、“原版格林童话鲜血淋淋充满凶杀欺骗和性暗示”的字样让人触目惊心。所谓“原版”白雪公主、睡美人等故事,尽失原来人们所感受的真、善、美:白雪公主居然跟自己的父王乱伦,由此招来生母的刻骨嫉恨,对方才欲对她下毒手;“睡美人”中那位勇敢、仁爱的王子,变成了有恋尸癖者……
在恶搞者眼中,童话算什么?名人照片、古典诗词、经典著作,恶搞的对象无所不包。更有甚者,用讽刺、戏谑、调侃的方式肆意亵渎红色经典。这股恶搞之风,已经远远超出了轻松与娱乐的范畴。从“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双面胶粘住了”,到“恶搞”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
相对“恶搞”而言,“无厘头”则因周星驰的电影而更早为青少年所熟悉,一些台词甚至作为口头禅被广泛引用,国内一些影视剧更将“无厘头”奉为圭臬,弃周星驰电影之实质,光学了点“搞笑”的皮毛,一时间,“戏说”成风,把低俗当通俗,炒无聊为时尚。
“恶搞”搞掉了什么
“无厘头”的意思,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有人说是广东的一种用语,有人说是搞笑,最好能出其不意地搞得人发笑。“恶搞”则有人考证源于日本话“KUSO”,最初是由日本传入台湾,再经网络传到香港,继而扩散至内地。恶搞一族利用PhotoShop等技术,借助于网络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以无厘头、戏仿等手段创作出一些搞笑故事或恶作剧行为在网上传播。
学者指出,近年来,从电视剧的“戏说历史”、图书的“名著换脸”到网络、手机短信的段子、视频、网络文章等,“恶搞”、“无厘头”之风呈泛滥之势,使历史真理、社会信念和优秀文化传统遭受践踏。尤其是一些红色经典遭到“恶搞”,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千千万万青年的精神偶像被一再丑化调侃,传统、主流的文化被推向浅薄和粗鄙。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黄凯锋说,“恶搞”、“无厘头”现象的背后,包含着拆解中心、拒绝规律与逻辑、游戏化和无主体化的倾向,对真善美持一种调侃和嘲弄的立场,以搞笑的方式掩盖对严肃问题的思考。反映在价值观上,就是一种“什么都行”的态度。轻视、抹煞、曲解、调侃、讥笑历史人物见怪不怪;任意裁剪、主观臆测、割断历史司空见惯;取其一点,攻其一点,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也屡见不鲜。总之,历史真理、社会信念、优秀文化传统在这个空间成了一个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久而久之,人们对历史、祖先、对前人的敬仰与敬畏之心也就随之失去存在的根基,优秀文化传统的绵延发展也就成了一场游戏一场梦。
“恶搞”之风何以盛行
“恶搞”、“无厘头”之风为何一时盛行?专家指出,一方面是有些年轻人希望通过“恶搞”、“无厘头”获得快乐、释放压力,或者藉此出名;出版商、电视剧制作者为了经济利益,不惜将经典玷污、损毁成粗糙的砖石瓦砾;另一方面,价值观多元化,高雅文化缺位,理想信念教育苍白无力;另外,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官员腐败问题也导致主流文化引导失效,政府声音被一定程度边缘化,权威、经典遭到蔑视。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说,“恶搞”、“无厘头”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一种对传统的解构、颠覆甚至反叛,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并非偶然,也可看出现在一些年轻人活得很累,需要这些来宣泄不良情绪,开怀大笑,释放压力,有其合理之处。“恶搞”能成为一种现象,有技术发展的推波助澜——网络给了人们一个成本不是很高的表达空间。
记者采访的不少年轻人表示,“恶搞”、“无厘头”很有趣,经常上网去寻开心,“人嘛,干嘛活得那么累?”但也有年轻人认为,“恶搞”、“无厘头”不能太过分,有些神圣的人物是不能被“恶搞”的。很多人还反对带有商业色彩的“恶搞”,斥为“无聊”——但实际上,从“恶搞”、“无厘头”之风盛行的趋势来看,纯粹娱乐的成分正在降低,商业因素逐渐增加,一些人希望靠“恶搞”来满足名利欲望。恶搞者的成本几近为零,他们还有什么不敢胡来?
上海虹口区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志远认为,“恶搞”“无厘头”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社会文化引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他说,社会文化引导包括舆论引导、政策规定的引导、社会骨干的行为引导,三个引导应该同步。但实际情况是,三个引导都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社会骨干的行为引导与舆论引导差异很大。这些年来,一些腐败高官先后落马,而且腐败案还出现“大面积塌方”现象,即一件腐败案牵出一窝贪官,这些官员出事前大谈理想信念,出事后被发现原来个个“五毒俱全”。这样的“两面人”现象给老百姓的信念打击很大,他们会认为说的与做的不一致。此外,出台的一些政策规定非常受群众欢迎,但在一些地方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也让老百姓的期望落空,久而久之,老百姓形成这样一种心态:随你去吧。这种心态是很危险的。
治理“恶搞”须疏堵结合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恶搞”、“无厘头”的现象进行了一些治理,像计划制订互联网视频新管理条例,对视频网站放任自流的违规现象进行“围剿”;又如对“戏说”历史的电视剧的限制等。但学者建议,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在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恶搞”、“无厘头”之风蔓延的同时,要反思“恶搞”、“无厘头”之风产生、盛行的土壤,对症下药,“疏”“堵”结合,为主流价值观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林在勇博士说,“恶搞”、“无厘头”是复杂多元的舆论环境中的一种现象,产生新兴的话语方式并不可怕,但搅乱了正常的道德规范,则需要警惕。真正需要我们盘整和矫正的是社会的舆论大环境。如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舆论环境,这才是全社会尤其是学校、传媒及文化产业的工作者与管理者们应该加以思索的问题。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黄凯锋认为,“恶搞”、“无厘头”对青少年价值观尤其是历史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很有必要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中进行历史观教育,以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责任意识,历史意识其实就是现代意识,缺乏历史感的一代难以开创伟大的事业。
黄凯锋说,否定历史的客观性,主张历史只是一种“叙事”、甚至不过只是一种“发明”,这是近年来对我国学术界影响甚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张。针对这种主张,我们有必要正面回答什么是真实客观的历史,并联系具体事件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
他提出,广大青年学生几乎都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结论,但现实文化生活的教育却不同程度地动摇着这个结论,有必要通过党史编撰和通史写作来贯彻这一价值立场:英雄和圣贤是应该承认的,但不可能完全是英雄造时势,历史的主体是人民;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离开人民的选择谈论“历史的选择”,就容易把历史看成是一个“成者为王败者寇”的过程;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谈论“人民的选择”,也容易把“人民”变成一个抽象观念,甚至变成一件掩藏着特殊群体一己私利的漂亮外套,刘少奇在最艰苦时刻所说的“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一语,既概括了一个历史真理,也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自己崇高事业的坚定信念。